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广告位一 |
在中国的诸多省份当中,貌似只有黑、吉、辽三省的人会自称“东北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有谁会自称“东南人”、“西南人”或“西北人”。那么东三省居民的“地区认同”为什么会强过“省份认同”?形成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首先如果从地理上看的话,东北三省有着与中国其余部分截然不同的相对独立性。大兴安岭、黑龙江和渤海湾大致将东北地区围成一个板块,而其内部尽管划分为黑、吉、辽三省,但省际之间并无高山大川,相反一览无余的平原成为该地区的主色调。在交通物流网络相对发达的现代,中原地区与东三省的沟通不存在什么障碍,但往前追溯几百年的话,你会发现情况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对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北方的蒙古高原与东北方向的白山黑水都是令人头疼的区域,前者孕育了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后者则盛产剽悍好斗的渔猎部落,比如东胡、室韦、女真、满洲等均系如此。由于东北地区自成一系,而且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仅仅通过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这种脆弱的地理关系使得中原王朝即使在强盛之际也只能满足于对东北的羁縻统治。
到明朝末年,朝廷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大明与后金成为两个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清朝建立后,满人为了确保“龙兴之地”不被他人垦殖而人为地制造大量的无人地带,以至于广阔的东北平原长期处于撂荒状态。沙皇俄国南侵之后,清廷愈加感觉到东北防务之空虚,这才逐步放开禁令,大量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居民涌入东北,史称“闯关东”。这场民族迁徙最终形成了今日东北的民系基础,此后不论来自内地哪个地方,身在东三省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东北人。
然而仅仅是这些的话还不足以解释东北人的“地区认同”何以盖过“省际认同”,因为抵达东北之后只要定居下来,当地人完全可以称呼自己为“黑龙江人”、“吉林人”或“辽宁人”,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模样关键还在于随后东北内部区划的频繁变动。清朝灭亡后,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伪满洲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东北的行政区划都发生过重大变化。
举例来说,牡丹江畔的某个地区曾先后被划归“吉林省”、“滨江省”、“牡丹江省”、“松江省”和“黑龙江省”,那么生在此处的某个家系的父辈、祖辈和先祖辈都属于不同的省份,这个时候你问他是哪个地方的人,他能怎么回答?他只能说自己是“东北人”,因为这个回答永远不会有错。如果此后东北的行政区划不做大的调整的话,随着时间流逝,东三省内部可能会发展出相互迥异的“亚区文化”,但就目前来说还看不到这样的端倪。
图-哈尔滨机场俯瞰
尽管东三省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在中国境内独此一例,但在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今天,这样的局面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